汗诺依”即维吾尔语“皇宫”之意,说明这里在古代确是当地政权的首府。据我国考古学家黄文弼实地考证,认为汗诺依古城就是唐朝疏勒国都“伽师城”,也是疏勒镇及疏勒都督府治所。喀拉汗王朝初期王都也设于此,后来改作夏季行宫。喀拉汗王朝末期至14世纪初期,汗诺依遗址以西的恰克玛克河水源断绝,又因战乱频繁,古城渐趋没落,清中期遂最终荒废。“园区所在地的喀什市良种场党委书记彭超介绍,喀什汉诺伊产业园项目总投资6000万元,占地面积240亩。该项目分两期建设,一期投资3000万元,于2016年8月完工试营业;二期投资3000万元,于2017年8月完工营业。他说,该项目秉承“建设大喀什、发展大旅游、打造大品牌、实施大通道、实现大发展”的策划理念,集养殖、种植、餐饮、旅游、度假、休闲、文化、娱乐为一体的汉诺伊文化产业。项目着力打造一批高质量、高水平的旅游品牌,为广大市民提供一个可跨越汉诺伊古城的文化场景,展现喀什现代化农业文化、农业气息的文化阵地。
遗址内遍布各类陶器及残片,最大者高80厘米,为两口陶缸;其中之一出土时内中还留有半缸高粱面,另一口内有120公斤古钱,其他还出土过一些铜器、铁器、玉器、金币、金印和珠宝饰品。可以印证遗址文化上限的是两件红陶纺轮:其一状若小饼,较大,直径5.2厘米,高1.1厘米;另一较小而高,形似小桃。两件中心均有小孔,为安装纺锤之处,据考证这是新石器时代人类刚刚发明纺织时的纺纱工具,同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纺轮酷似。表明其文化下限的是一些出土的清朝钱币。出土的历代货币大部分是圆形、无孔、厚重,打压制成;铸有明确年代的有唐开元、北宋景祜以及古阿拉伯铭文的当地货币。其中一枚古钱圆形方孔,铜铸,大小、重量、外形与中原古钱的完全相同,唯两面铸文是阿拉伯文的维吾尔语铭文,这正是千百年来各族兄弟文化交流融合的直接表现。

在汗诺依古城遗址中出土最多的是历代货币,除了在附近居民处征集到不少外,曾于60年代初一次出土过43公斤、约1万枚各类古钱,其中大部分为圆形、无孔且厚重,是用打压方法冲制而成的。打压冲制是西方货币系统最显著特征,而中国货币则是采用模具铸造法浇铸而成的外圆内方孔钱币。这些货币中有从中、西亚直接传入的,也有从喀喇汗王朝建立之后模仿中西亚货币形式制造的。铸有明确年代的有唐开元、北宋景佑以及古阿拉伯铭文的当地货币,其中一枚古钱圆形方孔,以铜制成,大小、重量、外形与中原铸币完全相同,唯两面铸文是阿拉伯文的回鹘语铭。使用阿拉伯文的回鹘语铭,显然是喀喇汗王朝建立之后的事情,仍采用圆形方孔的中原铸币形式,恰好证明了虽然伊斯兰教已经传入,喀喇汗王朝依旧沿袭疏勒国传统使用中原形制的铸币。作为该王朝货币由中原铸币系统向西方打压系统的一种过渡形式,这枚古币的价值之高是不言而喻的。由此也可推断这枚古币应当铸造于玉素甫·卡德尔汗执政之前,即公元900至1000年的百年之内。同时,这也正是千百年来汉、维两个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直接表现,出土文物中还有一件古代内地汉族官员所穿的"朝靴"也能表明这一点。其次还出土过一批火侯高、色清白以及制作精良、击之铮铮有声的瓷器残片,显然也是来自内地。
由此可见,汗诺依古城历史文化厚重,对其进行开发利用,前景无限,意义深远。据悉,喀什汗诺依产业园项目总投资6000万元,占地面积240亩。项目秉承“建设大喀什、发展大旅游、打造大品牌、实施大通道、实现大发展”的策划理念,集养殖、种植、餐饮、旅游、度假、休闲、文化、娱乐为一体。